栏目: 国学传播   作者:佚名   热度:

3.2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的原因及导致的结果

第一,国家实力的衰弱。18世纪以前,中国国力强盛,疆域、人口、经济、军事都堪称一霸,中国文化自然对世界影响深远。18世纪及鸦片战争后,国库空虚、贸易逆差,加上多次同夷人交战都连续败北,使得中国自满清王朝到百姓都无不感到国力下降。民国的建立,更是引入大量西方思想与制度,于是,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得不由原来单纯传承孔孟圣贤之道转为兼采经世致用之学,在教育功能选择上也不只限于培养儒吏这一单纯的政治功能,而提倡教育的经济功用。在制度及方针政策的制定上,亦开始了除旧学、兴新学的运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借鉴学习西方的倾向[6]。而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力贫弱,初期的教育也只能侧重政治方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力逐年增强,国内相继产生了国学热汉服复兴运动等,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出现了汉语热中国文化热等,现在又提出了诸如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系列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指引性思想。这无疑证明强大的社会是普世的,弱小的社会是狭隘的,物质的成功带来了文化的伸张,硬权力衍生出了软权力6]。也就是说,弱国无外交,只有强大国家的实力,才能真正地进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缺陷。国家实力衰弱只是表面因素,中国文化本身的固有缺陷才是更深层的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每个民族的文化,肯定有其精华糟粕,当糟粕发扬光大时,就会导致许多文化内容被剔除在教育选择之外。抚心自问,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劣质成份,其固有缺陷不在于其本身最初的大恶不赦,而在于其发展过程中日益表现出的极端性6]。此极端性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社会伦理的极端性,也就是三纲五常的凌驾,即传统文化本意的扭曲与迷失。例如先秦时期,孔孟所提倡的君若不君,则臣可以不臣;父若不父,则子可以不子,后来变成了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等愚忠愚孝的绝对服从。另一方面,发展路线的冲突性,即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中西文化是有冲突的,表现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即前者是以人对自然的依赖和人身依附为基础的;而后者是以人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强调制服万物为人所用[6]。这样,人们就会错误地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就是要把传统文化全部摒弃。极端性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国家实力,在遭外来侵略时,其更易为人们所厌弃。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或那样的不好,于是就有了近代的立宪、保皇、革命之争,进而导致五四德赛之论否定传统、辱骂祖宗打倒孔家店,最后演变成文化大革命剥开孔圣人的画皮以及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而今,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疑惑之余,也深受西方的后殖民化影响,所以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重要性才会日显紧迫。

 

3.3 面对自身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应有的做法

中华文化本身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向其他文化开放和不断发展进步的系统,在吸收其他地区现代文明的同时,才会创造出一个更新的自我。

首先,教育传承体系的有效传播。国人自己必须重视中国文化及其传承问题,尤其要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传承的工具。但是,当今我国教育并没有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所以,我们的教育模式必须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应有的改变。除了关注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侵略外,更要关注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化,不单只关注家庭、社会,更要关注学校。

其次,国人自身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随着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设立,作为发源地,毋庸置疑,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譬如在外诵读《论语》时,不仅应该清楚其中的深刻含义,还要比任何人更加清楚其现代价值。也就是开放认知视野,以创新的思维和眼光达成现代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让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热持之以恒。

第三,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提炼与光大。在汉字文化圈(日韩等)设立孔子学院,就要把新的中国文化带给他们,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在西方文明之地(欧美)设立孔子学院,就要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发掘、提炼出来,让世人目睹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行为体系的创新和价值体系的与时俱进,达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深层目的。

守住先祖留下的丰富传统文化资源,就等于拥有一个源源不断的宝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但关键的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做到:(1)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2)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3)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汲取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成果,取长补短;(4)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使我们的文化和民族历经千秋万代!

4 结语

 

在孔子学院,学生学习汉语,深入了解及体验中国的。穿汉服、习汉礼,包饺子、用筷子,学习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精髓,掌握中国科学技术,精通,以技会友;钻研汉学,学习《论语》、《史记》、《三国志》等,承载中华文化精神,碰撞思想,理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真谛。孔子学院正以阶梯式的文化传播模式完成光大与创新汉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从孔子学院这面镜子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近十年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更让我们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积极地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根,继承并发扬、创新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孔子学院在国外发展的速度,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研磨文化的精髓、创新文化的内涵、践行文化的价值,是当代教育的己任。

参考文献:

1]吴浩清.海外孔子学院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9-12.

2]陈亚民.海外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的文化地理学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4)151-156.

3]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J.学术论坛,2009(7):141-142.

4]撒德全.非洲孔子学院汉语学科发展与课程开发现状调研分析[C.第十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82.

5]付俊龙.关于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1(9):222.

6]容中逵.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社会学成因: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5):11-16.

7]胡锦涛.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北京日报,2011-04-25.

责任编辑:柳克

基金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84513104);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84513290);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66);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2013Y07)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下一篇:《中华好故事》如何传播中华文化的独到魅力




  相关推荐